非優勢單側 | NON-DOMINANT SIDE

非優勢單側 | NON-DOMINANT SIDE

非優勢單側 | NON-DOMINANT SIDE

 

非優勢單側

有使用過非慣用手單獨進行任何事情過嗎?如果有過這種經驗應該都能夠感受到使用非慣用手和慣用手之間的差距。這裡我們將其稱為優勢單側(DOMINANT SIDE)。從技術層面來看,單側優勢是偏愛使用單側肢體或身體的某一半邊,而非單單僅只指涉於左撇子/右撇子這種常見詞彙,這僅只解釋了我們使用了哪隻手進行投擲或是書寫。反之,另一側即為非優勢單側(NON-DOMINANT SIDE)。

除了少數人之外,大多數運動員也都有較為熟練掌控的身體單側。在某些運動當中如棒球,運動員的優勢單側是顯而易見的,且對於比賽策略戰術是有著重要作用的。在其他球類運動中如籃球和足球,若能夠克服單邊優勢的偏好,往往就能夠提高運動表現。即使像田徑這種類型的運動中,單側優勢也會影響著表現-想像你的投擲選手和跳高挑遠選手,又或者是4×100米接力賽跑當中的第三棒喜愛用左手傳接接力棒,但其他人都喜愛用右手執行,這也會造成差異。

 

為何如此重要?

雖然單側優勢可能對於不同運動有不同的影響,但這個概念在訓練所有運動員時相當重要,原因有數個,當中最顯著的因素是優勢單側會限制運動表現。在多向運動項目當中,能夠以同等熟練程度活動雙臂及雙腿的運動員比起無法做到的運動員更具備優勢。即便是多數時間使用單側進行的棒球投手,也能夠在防守時受益於身體兩側的出色協調熟悉度。在訓練中解決優勢單側的另一個明顯原因是,如果運動員在職業生涯中僅只仰賴使用優勢肢或優勢側,有可能會有過度使用的風險。在重複性壓力之下,極有可能出現結構或功能上的失衡問題,並倒置受傷或表現低下。

但也有其他可能不這麼顯著的原因讓我們需要關注這個概念。特別是執行減速行為的往往是非優勢測。舉例來說一個足球運動員試圖調整到一個允許其使用優勢下肢進行進球的位置。球員身體可能會在其試圖進行時失去平衡,這讓非優勢單側下肢將在減速和穩定身體方面必須要發揮其重大作用。假設他還必須使用非優勢腿在最後一刻進行移動以避開防守球員,就還必須要足夠強大及協調,才能夠安全有效地執行。否則其運動表現將會受到影響,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受傷風險提高。

此外,另一個觀點認為訓練非優勢側肢體能夠提高優勢側肢體的表現。雖然這種被稱為雙邊移轉(bilateral transfer)還沒有被進行研究證實是能夠提高運動表現的概念。不過現今也已經被應用於康復治療方面。雙側轉移是指透過訓練另一側肢體來改善其功能。這是基於大腦半球的對側功能,透過皮層和皮層下的脈衝來控制運動,使身體的另一側移轉到另一單側。這對於積極進行康復治療患者有著顯著性影響。不過對於是否能用於運動表現強化,仍舊有待研究進行驗證。但在實務方面,可以說是實際有效的。拉脫維亞奧運得主Jānis Lūsis曾表示在過往訓練時常以自身非優勢單側進行10-20次輕鬆投擲來結束每次的投擲訓練,個人表示這有助於磨練其平衡及協調能力。也曾有人應用於投手訓練上,雖然難以衡量訓練收益,但受到訓練的運動員表示喜歡這種訓練方式並認為有助於優勢手臂。可以經過觀察後發現在非優勢側訓練後,能夠提升優勢側的意識及協調性,因此還是具有訓練價值。

 

支配地位的發展

要能了解側向優勢的更具體概念,將其與成長發展相關內容加以檢視會相當有幫助。我們自孩童時代越來越意識到身體分為左右兩側,透過成長過程中的運動體驗,逐步形成支配模式。在5-7歲,這些模式開始顯現,雖然已有研究顯示使用左右手的偏好要到9、10歲才會永久建立。但下肢的偏好似乎是自5歲開始建立。因此從這裡可以看出兒童發展雙邊運動的理想時期落在6-9歲。不過這並非意味著我們應該訓練年輕運動員雙手都要靈活運用。相反地我們應當試圖發展非優勢肢體技能,目的是提高身體整體效率。

在神經學方面,運動學習與所有學習一樣由大腦接受信息開始,身體將信息提供給大腦,大腦處理數據並將其轉化為觸發適當運動的信號。大腦共左右兩半球由胼胝體連接傳遞著快速交流。最佳學習發生在左右雙方進行交流時,也就是雙側交錯控制。其實不僅僅是雙手雙腳,身體也在所有對稱器官上都有著優勢單側。有研究針對優勢眼如何影響運動員追蹤球的方式。但更微妙的概念是這種單側支配模式是如何影響運動員的學習方式。了解運動員是否使用聽覺視覺來接收以幫助自己更好地處理訊息,或在處理複雜反饋上是否遭遇困難,可能會有所幫助。

我們要知道我們最有效的練習計畫發生於運動當下完全集中注意力十,身體每塊肌肉對外在刺激做出反應。越了解大腦是如何運作,就能更好地進行訓練或幫助運動員優化表現,假設治療師能夠指導患者克服某些源自於大腦優勢的障礙,相對地我們也能加以應用來克服單側優勢並提高表現。

 

訓練兩側

這裡不是鼓勵慣用右手運動員使用左手進行完整或超過一半時間的訓練,這將會是浪費訓練時間。我們仍舊應該使用優勢肢體來發揮自己的最佳運動表現,因此大多數時間仍舊應該集中增強優勢肢體技能之上,不過可以花費少量時間來完整表現的整體表現目標。這兩者之間的訓練比例則是取決於運動員的訓練內容以及運動目標。

首先我們必須要先評估是否存有因優勢單側造成的重大問題。我們可以透過觀察於測試來執行這點。測試基準目標應為敏捷性並讓受試者左右橫向移動。假若優勢單側造成的缺陷影響到其運動表現,要能夠先找到原因後再進行系統化解決問題,並為其設計個體化運動程序。但假設優勢單側並未造成任何重大問題而只是單純想要提高非優勢單側的肢體能力,可以直接在原先的訓練計劃當中直接加入一些非優勢訓練,也可作為暖身或冷卻時間的訓練部分。

像是在暖身階段使用爬行來進行訓練,如熊爬和蜘蛛爬行。也可以增添協調訓練不僅只是訓練運動技能。練習同步運動以提高身體意識及對非優勢單側的意識。當然我們也能夠使用在一般重量訓練上,將槓鈴臥推改為啞鈴臥推。將槓鈴公布改為啞鈴弓步,這能夠促進雙側轉移並實現標準力量增加。核心部分則是種以平衡方式訓練身體兩側,這代表示要關注雙側是否平等穩定進行訓練。

最後要記住的是,這不僅只是訓練身體左右兩側,還包括了多重方向運動模式(右/左;前進/後退;上/下;順時針/逆時針;平行/對角)。我們需要考慮地是在訓練計畫中設計訓練另一側。開闢身體新的運動領域、增強身體意識並幫助自我或運動員發展身體潛能。

 

參考來源 : training-conditioning.com

Add Comment
運動表現科學角落 - 將科學化、數據化以及研究實證帶到運動賽場上,讓運動員不再只是盲練,從而降低傷害更提升表現。

聯絡我們

請在此輸入您的聯絡資訊
我們將會盡快與您聯繫

或是撥打免費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