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監控重思(上) | Rethink Monitoring
運動監控重思(上)
對於專業運動團隊來說,監控訓練負荷量與預防傷害代表著是什麼?關於這點可能有許許多多不同的聲音,當今市面上也有著許多有趣且特別的設備及技術能夠加以輔助,當然這也造成了許多質疑。那麼為什麼我們會需要一個可能不是完美的方式來進行訓練監控?而當我們談到運動監控的時候,許多年輕的教練或運動員,都會有著相似的想法那就是:一個完美的監控系統,可以尋找出所有線索、細節以及計算概率,能夠避免受傷及糟糕的運動表現。於是,大多數運動團隊便會普遍地進行每週測試,以不能錯過任何細節及可能的方式進行控。但這真的有可能辦到嗎?過多的數據是否反而造成過多無謂的評斷?今天我們將就監控議題進行探討。
功能性運動測試與個性化”風險區”監控
這種類型的測試可以以智商測試來加以解說:理論上越高的分數能夠讓我們贏過他人,但在實際應用上可能不一定如此。因為運動項目當中,各個運動個體具有不同特性:身體及心理素質上方的差異可能無法從制式化的測試當中看出,特別是許多運動要求的運動表現往往需要特殊技能及極端條件時,要求平衡及常規模式可能就不是這麼令人滿意的衡量標準。
不過,有關於骨骼肌肉的系統性測試的確有加入監控計畫的重要性。因為有形確認,在生物力學層面上,運動員必須要為此妥協-因為這是能夠干預個人(特定訓練及按摩放鬆)到團隊訓練(負重、任務量及動作選擇等),對於傷害預防來說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不過,在這點上我們該遠離數量勝於質量的老舊思維,轉變成為”更好的方式是較少且較好的訓練”。再來提到,對於每周或每天的傷害預防措施不能僅只集中在先前受傷的部分嗎?例如現在收集了100個與腳踝靈活度相關的數據,提供給其實從未因腳踝問題導致無法出賽的球員,這是否就表示有確實地進行監控工作並能有效地預防腳踝受傷?或者我們可以說,對於這些球員來說,腳踝靈活性並非他們已經準備妥當的良好指標?
一般來說,對於受傷的預測因素大多數會指涉到過往曾受過的損傷,因為身體在特定部位遭受到結構性損害時,就很容易留下永久性影響。當然,情況會開始好轉,在一段時間(往往會是數年)後問題可能可以”被解決”,但我們永遠無法回到受傷之前的完美狀態,因此我們或許應該要以過往傷害來加入決定監控運動個體的準備程度及健康狀況。
不得不提的是每個球員都會面臨不同的生物力學挑戰,無論是出於解剖學限制、組織受損抑或是不良的運動習慣。那麼我們為何不將監測因素限制在特定的可能潛在問題上而是過於廣泛的篩查?假若我們一直以來以預防萬一的方式來檢測所有可能,並想免除任何受傷的威脅。這可能只會發展出無窮盡的過多數據,但實際用途卻是有限的。當我們花費過多時間在收集數據時,能夠做出決定跟正確分析的時間就會減少,這也讓問題仍舊存在。而根據傷病史和生物力學因素將監控程序集中於個體身上,可以為訓練員及運動員提供更好的參與度及更有利的數據。例如有腿肌受傷史但無上半身傷病史的球員,可能就可以省略肩部活動度測試,專注於更需要的活動上如北歐腿肌彎舉,然後再開始進行正式訓練。因為先前受損的組織部分將會是影響在訓練中受傷風險的因素。
內部數據的需求
對於運動科學來說,生理學或許是其發展源頭,但在監測方面卻不是這麼的具可靠性。很多運動相關從業者僅使用外部標記來評估運動員的生理狀態,而不是花時間進行有關內部負荷的評估。舉例來說,心率對許多運動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指標,透過大量收集的數據能夠揭示很有價值的訊息。不過,這仰賴於球員的配合度(如配掛心率帶)及數據是否據可靠性(如監測器放置不當導致信號丟失),而有關於心臟對於疲勞反應會逐漸減弱的現象仍有待研究證實。
這部分或許可以以靜息心率來加以解決,但由於靜息心率極容易受到波動影響,因此可能也無法提供過多關鍵訊息。現在許多球隊使用的方式則是標準跑動測試(箱跑形式),可以在每週訓練的同一天(一般而言會是比賽後至少48小時)進行,讓球員配戴心率監測器以收集不同數據如平均或峰直心率,並加以和先前數據比較。此方式可以取代一般生理評估:假若與前一週相比,平均心率增加可能表示恢復不足。
收集的當下,外部的表面特性可能會影響結果波動:溫度、濕度、空氣乾燥度甚至風級。想要有高質量數據就必須對氣候條件進行標準化。而測試前的個人每週訓練量應要相似。因為心率測試的目標是要產生能夠證明個體健康狀態的生理指標。因此前後的一致性是相當重要的。例如,一名接受測試的球員在上次測試前進行了30分鐘的比賽,而本次測試則是在一場60分鐘的比賽之後。這樣我們是否還能期待會有相似的結果?假若我們想要藉由數據監控來制定更好的恢復策略就必須要儘可能地消除這些波動。此時室內測試因無需考慮這些天候因素,而室內器材如固定式自行車或划船機則具有穩定物理特性。相較於集體測試,或許可以在一週的訓練負荷量還具有可比性時進行每個月的單獨測試。當然還必須確保沒有額外的心理因素如壓力談話對於生理有超出預期的影響。
最後,雖然觀察運動期間的平均心率很重要,但可能監控恢復心率能夠提供更多有效訊息。運動後恢復心率涉及副交感神經再啟動及交感神經退場的相互協調作用。由於自主神經系統與其他生理系統有關,因此其維持體內平衡的能力可提供如肌肉炎症狀態、高碰撞引發的血液肌酸磷化酶含量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狀態(副交感神經或交感抑制)。簡單有效的兩分鐘心率恢復測試是讓運動員在測試設備如固定式自行車或划船機上提供兩分鐘的全力運動,在結束後記錄心率(HR1),然後再次進行2分鐘並記錄(HR2)。自HR1減去HR2以確立基準點。例如HR1為每分鐘150下而HR2為95,則恢復心率為55。這個對於專項為高強度間歇性質的運動員來說,在劇烈運動之間降低心率的能力是其運動表現、在高壓疲勞情況下做正確決定以及不令其受傷的最關鍵因素之一。因此,恢復心率能夠監控運動員狀態及預測其表現程度。
本文待續
文章參考 : simplifaster.com
Add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