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聚焦與否? | Should We Focus on Obesity

超重聚焦與否? | Should We Focus on Obesity

超重聚焦與否?

對於目標是維持健康體重,我們都能夠認同一個簡單的看法,那就是卡路里攝入量和卡路里消耗量彼此之間的相對平衡。時至今日,我們早已擁有比過往更多的知識、飲食方式、營養補劑、減肥藥、運動器材和設備、一間間的健身房以及健身教練及營養產業相關者。那為什麼肥胖比例仍舊是逐年上升?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數據來看,1980年的肥胖率為13.4%,近期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的數據則顯示比例約為41.9%,這比例與台灣相當接近。究竟是什麼造就這個狀況,今天一起來討論。

BMI歷史

BMI體重指數長期以來一直被用於以簡單的身高體重公式,對個體進行快速的健康風險評估。此方程式最早於1835年由天文學暨統計學家Lambert Adolphe Jacque Quetelet提出,但直到1990年代初期才被廣泛地用於實際應用。在此之前的身高體重圖表是由美國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開發,下面我們分享一些來自國際營養期刊《今日營養Nutrition Today》發表的有趣觀點:

  •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90年代採用bmi來確認個體健康狀況,並從中分為4大類:體重不足、正常、超重和肥胖。
  • 1998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也將其體重標準改成與WHO一致,這個衝擊到數百萬美國人立即從”正常體重”變為超重。
  • BMI已被證明與體重的相關性不高。例如在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查研究 (NHANES) III數據庫中,BMI為25 kg/m2者的體脂百分比,在男性中為14%至 35%,女性為26%至43%。也就是說,BMI處於“正常”上限者的體脂百分比範圍從正常低到肥胖都被囊括在之中。

減肥努力得到怎樣的回報

過去,多數健身房或是相關健康機構在評估客戶是否有進步的方式,都是採用身體組成測試以及體重長期追蹤為基準。但假設實際查訪這些有體重困擾的個體,得到的回應大多會是排斥此類測試,以避免尷尬以及感到令人沮喪的恥辱。”我們不需要有人指著或捏著這些脂肪,只為了告訴我們很胖”,這句話應該講出許多肥胖者內心感受。但直至今日,似乎多數機構仍舊維持相同方式及作法,而綜觀現今的狀態,這或許是弊大於利的方式。

當我們開始追求有目的性的減重時,平均來說,在2-5年之間95%的時間會以體重增加和體重循環終結。這可能代表的是,飲食控制或節食等實際上是體重增加的預測因素。研究表示,與保持目前的體型相比,體重循環對個體的身體、心理及情緒健康更加不利。

普遍地社會觀感對於減重者都是認為這些人只是不夠努力,但要知道在這個族群當中,有許多人是有成功的社會地位者,那麼,真的只是這麼簡單的理由造就這個狀況嗎?在回到我們一開始提到的路里攝入量及卡路里消耗量,在不追求盡可能進低攝取量的情況下,勢必只能夠大幅地增加能量消耗。回歸到現實面來看,又有多少人能夠投入大量時間來達到這個能量增幅目標?其次,我們還是要正視在面對體重循環或反彈的個人擔憂造成的慢性壓力,眾所皆知的是慢性壓力除了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外,對於減重也毫無幫助。但我們卻忽視了減重造成的心理壓力同時也是一種慢性壓力來源。

這種壓力造就許多減重者走向極端,無論是媒體、健康機構、健身產業和飲食行業等都是造就這種外在壓力的幫兇。但實際上這種對健康的過度矯正概念反而讓人真正陷入痛苦之中,並損害了個體身心健康。要知道體重循環會造成身體發炎反應,也可能讓個體遭遇到高血壓、胰島素抗阻、血脂異常、骨質疏鬆,甚至是死亡率增加的風險。可以說,體重循環可能是造成許多與肥胖相關的健康狀態的風險因素。

此外,體重循環也會產生有害的心理後果。在202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當中,研究人員發現頻繁的體重循環與抑鬱’症狀之間存在相關性,並發現體重歧視(Weight Stigma)與體重循環之間的關聯。體重歧視包括了基於體重或體型而對個體產生偏見及歧視行為和態度。這種方式經常被用來激勵人們減肥及鼓勵行為改變,但造就的後果往往背道而馳。體重歧視會誘發壓力並導致皮質醇釋放,進而造成過度進食、飲食行為紊亂、低度自我照顧、避免運動及避免就醫的行為產生以避免遭受汙名化。許多關於體重歧視的研究表示,當人們遭受偏見及歧視行為時,會導致抑鬱、自卑和焦慮狀況。有研究指出,體重歧視與許多被認為與肥胖相關健康狀況的發展相關且與肥胖程度無關。

這種負面影響也是用於體重歧視內化(internalized weight stigma/IWS),即關於體重的負面各版印象是用於自我之上。在女性身上成為一個重大問題,因為這與一系列生理及心理問題相關像是飲食失調。另一項2021年在Cureus醫學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認同IWS在超重及肥胖人群中的患病率很高,且IWS語言中抑鬱和焦慮之間存在很強的關聯性。

體重與健康的關聯

根據Bacon和Aphramore的研究,雖然許多短期減重干預研究都證實健康策略有所幫助,但減重都伴隨著行為改變。這裡因而出現了一個問題:這些改善是由於體重減輕還是由於新的健康習慣?多數研究都只能展示相關性而不能證明因果關係。而且多數研究並非長期追蹤,無法判斷健康改善是否持續,也無法判斷體重減輕是否是健康指標改善的原因,或是行為是否真實改變。

在Gaesser和Angadi於2021年發表的綜合研究,作者表示有大量證據顯示就健康而言,身體活動比減重更為重要,人們可以在增加身體活動但未減輕體重的情下出現健康改善。作者為此及其他因素提出了一種體重中立的"肥胖治療"方式。此外,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會影響健康和體重,包括慢性壓力以及睡眠質量及數量。因此,我們可以說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專注於改善健康,而非專注於善體型。

總結,我們應該將注意力移轉到同樣影響健康的相同領域,如營養、身體活動、睡眠品質及數量,還有壓力管理。

 文章文獻

Quinn DM, Puhl RM, Reinka MA. Trying again (and again): Weight cycling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U.S. adults. PLoS One. 2020 Sep 11;15(9):e0239004. doi: 10.1371/journal.pone.0239004. PMID: 32915921; PMCID: PMC7485766.

Puhl R, Suh Y. Health Consequences of Weight Stigma: Implications for Obesit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urr Obes Rep. 2015 Jun;4(2):182-90. doi: 10.1007/s13679-015-0153-z. PMID: 26627213.

Fruh SM, Nadglowski J, Hall HR, Davis SL, Crook ED, Zlomke K. Obesity Stigma and Bias. J Nurse Pract. 2016 Jul-Aug;12(7):425-432. doi: 10.1016/j.nurpra.2016.05.013. PMID: 28408862; PMCID: PMC5386399.

Almutairi BF, Alsaygh KW, Altamimi MM, Alshammari AS, Alsomali AM, Alanazi SM, Alzahrani SM, Alsaad AS, Zacharakis G. Internalized Weight Stigma: 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 With Psychiatric Disorder Among Overweight and Obese Individuals. Cureus. 2021 Oct 7;13(10):e18577. doi: 10.7759/cureus.18577. PMID: 34760420; PMCID: PMC8572015.

Bacon, L., Aphramor, L. Weight Science: Evaluating the Evidence for a Paradigm Shift. Nutr J 10, 9 (2011). https://doi.org/10.1186/1475-2891-10-9

Glenn A. Gaesser and Siddhartha S. Angadi, Obesity treatment: Weight loss versus increasing fitness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reducing health risks, Published:September 20, 2021DOI: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1.102995

Michael T. Osborne,Lisa M. Shin,Nehal N. Mehta,Roger K. PitmanZahi A. Fayad and Ahmed Tawakol, Originally published14 Aug 2020 https://doi.org/10.1161/CIRCIMAGING.120.010931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Imaging. 2020;13:e010931

Garbarino, S., Lanteri, P., Bragazzi, N.L. et al. Role of sleep deprivation in immune-related disease risk and outcomes. Commun Biol 4, 1304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1-02825-4

參考自:www.acefitness.org

Add Comment
運動表現科學角落 - 將科學化、數據化以及研究實證帶到運動賽場上,讓運動員不再只是盲練,從而降低傷害更提升表現。

聯絡我們

請在此輸入您的聯絡資訊
我們將會盡快與您聯繫

或是撥打免費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