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隧道症候群 | Carpal Tunnel Syndrome

腕隧道症候群 | Carpal Tunnel Syndrome

腕隧道症候群 | Carpal Tunnel Syndrome

 

腕隧道症候群

手腕受傷在運動傷害當中是常見的上肢傷害類型,近年來熱門的滑板和溜冰皆是如此。事實上在上肢損傷當中,手腕傷害是第二常見的類型。雖然大多數手腕受傷是在運動過程當中不穩摔倒時伸出手臂造成,但如今由於生活型態和工作類型的轉換,更多的過度使用手腕問題正在發生,這些問題與一開始提到的衝擊創傷沒有直接關係。今天要提到的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正是這種情況。

 

什麼是CTS?

腕隧道症候群是現今社會中最常見的神經擠壓類型之一,在腕部的正中神經(median nerve)於穿越腕橫韌帶的下方部分受到壓迫(圖1)。

 

腕隧道症候群 | Carpal Tunnel Syndrome

圖1:腕隧道症候群生成因素

 

這種症狀通常是因為手腕在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相同動作之下,造成的過度伸展。由於現今辦公室多半使用制式鍵盤滑鼠,長期使用之下就成為CTS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這種不正確的姿勢角度減少了手腕內部空間並在這之上施加了對正中神經的壓力。再加上手指在鍵盤上的移動及手腕在滑鼠上按壓移動,導致肌腱在過度伸展的手腕內部來回滑動,造成這種情況日益加劇惡化。

 

最常見的腕隧道症狀是受影響手的前二或三個手指出現麻木和刺痛感、前臂疼痛和偶爾出現的肩膀疼痛症狀。應優先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診斷是否為此病症,但如果內心懷疑自己是否正是腕隧道症候群,可以試著從檢驗以下幾點來看看:

  • 手腕可動範圍減少-正常的手腕活動角度應該大約為:80°屈曲及80°延展
  • 斐倫式試驗法(Phalen’s Sign Test)-將兩隻手腕相對、手指朝向地將手背90度貼其在胸前,在60秒之內出現藤共及麻木感就會是CTS的肯定信號。
  • 肩膀活動範圍-特別是如果上述情況都沒有出現異狀,仍舊有手腕疼痛及麻木刺痛感,就可能會是因為肩膀或肩部周圍臂叢神經受壓所導致的症狀。

 

與大多數和骨骼肌相關的病狀依樣,保守的恢復方式會從拉伸及訓練開始,同時伴隨著日常姿勢的改變,例如改變手握及手腕位置。許多醫師可能會使用晚上或整日配戴夾板的治療方式,以增進手腕的中立位置。通常這個過程會長達一個月,效果對於輕度CTS是明顯的。

 

針對於症狀的評估應該包括為CTS症狀選擇的練習。如上所述,如果手腕表現出足夠的活動度但肩部卻顯現緊繃狀態,那就應該針對肩膀進行矯正訓練。然而如果手腕屈曲/伸展評估出現缺乏活動度狀態,那麼訓練就應該針對手腕。雖然CTS的屈曲/伸展問題是很常見的,但慢性腕部過度伸展往往會導致腕部屈曲出現狀況。因此矯正目標就會是增加腕伸肌長度並提高腕屈肌的穩定性和力量。

 

抑制:自手腕到肘部進行SMR(Self-Myofascial Release:自我肌筋膜放鬆)(圖2)。

腕隧道症候群 | Carpal Tunnel Syndrome

 

延長:手腕屈曲伸展(圖3)。

腕隧道症候群 | Carpal Tunnel Syndrome

 

啟動:手腕屈曲活動(圖4)。

腕隧道症候群 | Carpal Tunnel Syndrome

整合訓練:在自然中立握法下進行機械划船及機械推

 

腕隧道症狀的另一個應該要去探討的問題是在伏地挺身、槓鈴臥推和啞鈴臥推等動作中手腕位置因素。在進行這些阻力動作時,許多人可能會讓手腕在負重下過度伸展(圖5)。

腕隧道症候群 | Carpal Tunnel Syndrome

圖5:手腕抓握槓鈴下的過度伸展

 

雖然這個動作可能讓人感覺更加穩定,但這會提高造成手腕不適問題的機會,且還減少了訓練有效程度。

所有在健身房或是在任何地點進行訓練的時刻都該專注於實現目標之上,但同時也應該要注意於預防任何傷害。而如果出現像腕隧道症狀的問題幾乎可以以說是過度使用下造成的傷害,那當前的目標就為是要逆轉這種日常活動或是訓練下造成的傷害。如果手腕因為長期錯誤姿勢造成卡在過伸位置,請優先嘗試恢復手腕運動範圍並讓手腕保持在中立位置進行訓練。如果是在訓練中難以在手腕中立位置進行訓練,可以嘗試先降低負重或是配戴腕帶加強支撐以協助姿勢回歸中立。

矯正性訓練計畫重點會事先透過活動評估、設計計畫並加以實行來確定及解決問題因素,當中的關鍵會是用活動度來選擇運動程序。雖然在腕隧道症狀這種涉及神經抑制的情況下,會有許多潛在可能因素。不過採用訓練策略來恢復最佳活動範圍、力量和協調性始終會是一個良好的改善方向。在經過專業醫療人員檢視以及日常姿勢調整等多管齊下的條件下進行矯正訓練,全面性地去解決腕隧道症狀。

 

參考自:mblog.nasm.org

Add Comment
運動表現科學角落 - 將科學化、數據化以及研究實證帶到運動賽場上,讓運動員不再只是盲練,從而降低傷害更提升表現。

聯絡我們

請在此輸入您的聯絡資訊
我們將會盡快與您聯繫

或是撥打免費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