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活動與運動訓練 | Physical Activity vs. Exercise
生理活動與運動訓練
從為了健康目標而提倡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至少30分鐘且心跳達130次以上的333運動,到現在因應忙碌現代生活而出現的早中晚每次10分鐘,心跳速率達110下的111原則。每次10分鐘在多數人看來可能不算真正的運動,到底怎樣才算有運動到?
我們的一天共有24小時的時間,在日常需要工作的一天當中,分別做了些什麼事情度過?總共睡了多久?工作在電腦前的時間多久?通勤花了多久時間?通通都記錄後,我們再來思考運動時間在這之內所佔的比例,分別是怎樣的訓練、強度及目標又是什麼?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表示,我們花多少時間坐著的時間可能跟我們花多少時間運動一樣重要。現在甚至有一個新名詞來敘述那些有訓練卻大多數時間久坐不動的族群:活躍的沙發馬鈴薯。
沙發馬鈴薯通常都是指那些不想運動只喜歡坐在電視機前面一整天的群體,而這裡說的活躍沙發馬鈴薯是指一天當中大多數日常生活並不活躍,但他們會定期進行30分鐘的規律訓練。這個群體給外界印象不會是懶惰的,不過大多數時間可能都花在休息、工作(包括通勤時間)及進食。也就是說除了運動的30分鐘之外,整天都是沒有在活動的。雖然說定期的30分鐘運動對健康絕對有益處,不過全日其他的時間卻對健康造成傷害。國際衛生組織WHO也已經缺乏運動能力定調為慢性疾病發展的獨立風險因素,而這也已是全球四大死因之一。下面圖是來自於美國癌症研究機構對於日常生活影響罹癌風險的對照圖。
那麼區分運動和生理活動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對我們來說重要嗎?
首先來看生理活動的定義:即為所有需要能量來進行運作的骨骼肌動作。也就是所有身體運動實際上都囊括在生理活動之內。而運動訓練是有計畫、組織性、規律性和有意識的體育活動。為了是要改善或是維持身體健康,運動訓練會是生理活動的子項目。我們可以在許多研究當中看到證實,所有體育訓練都對於整體健康及個人福祉,之中又可以分為5大主要項目:心肺、肌力、肌耐力、柔韌性以及身體組成。
那我們又該如何變得更加活躍呢?可以先從簡單的舉止開始做起,像是開始從坐姿變換為站姿。在能夠容許的範圍之內減少坐姿時間,像是午休時間或是上下班通勤時間內可散步或是減少搭車坐下的站數。在假日休息的時候增添其他休閒活動如騎自行車或是健行等。也可以將做家務視為增添生理活動的項目。當然也能夠增添些家用簡單的運動運品如彈力帶或是瑜珈球,把在客廳坐下的時間拿來做些簡單的運動,創造更多日常訓練的機會,進而提升身體整體機能,今天就開始進行改變為生活增添更多的健康益處。
文章參考來源:https://www.acefitness.org/
Add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