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爆發速度及衝刺訓練 | Maximum Velocity Exposure and Sprint Training

最大爆發速度及衝刺訓練 | Maximum Velocity Exposure and Sprint Training

最大爆發速度及衝刺訓練 | Maximum Velocity Exposure and Sprint Training

從研究方面來看

2018年3月Shane Malone等人在《體育科學與醫學(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期刊上發表一篇研究,是針對37名菁英足球運動員在48周內就高速跑動、衝刺、重訓以及受傷風險來進行。

在訓練和比賽之後,紀錄運動感覺等級(session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sRPE)來做為日常監測記錄的一部分。選手們還會配戴GPS追蹤器來計次高速奔跑(> 14.4 公里/小時或約9英里/小時)以及短跑(> 19.8公里/小時或12.3英里/小時)。在賽季的各肩段都會完成一項有氧體能測試(30-15 IFT間歇性體能測驗)。

整個賽季當中,總共有75次賽內受傷(time-loss injuries),使得受傷運動員不得不休息幾天,平均每個球員受傷次數為2次。在檢視高速跑動和衝刺兩者與受傷之間的關係時,與在高總量與低總量者相比,完成中總量高速跑動(701–750公尺)和衝刺(201–350公尺)的球員受傷風險較低。不單指涉每周跑動總量,還必須要考慮每周不同的訓練負荷。對於每周高速跑動變動較大者(高速跑動總量增加351–455公尺;衝刺距離總量增加75–105公尺)受傷風險也較大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要遠離繁重訓練量

並非如此,正如Tim Gabbett博士所說:這取決於到達總量的方式。

例如,當我們依照長期訓練負荷來對此研究球員進行分組時,依據每周sRPE得出得出的數值≥2584AU時,與完成低總量者(<674m)相比,中等總量高速跑動(701–750公尺)及衝刺者顯著地降低了受傷風險。但當每周sRPE得出得出的數值≤2584AU時,那些中等總量者與低總量比較起來,其受傷風險就又提高。

 

有氧體能重要嗎?

以上資訊都是在討論衝刺距離,那麼有氧體能呢?跟我們的身形有關嗎?它能夠預防對抗高訓練量及傷害風險嗎?

讓我們仔細思考一下,衝刺距離總量實際上是距離和持續時間不連續的間歇性累積。每一段都要求身體要在下一次全力以赴開始前達成恢復。

因此,我們必須要說:是的,有氧體能很重要。有氧體能能力較差的運動員比能力發達者的受傷風險來得更大。這當中還包括了承受訓練峰值負荷的能力。

 

上面的一切代表著?

  1. 了解運動項目(對於程度及運動員等)要求為何。
  2. 將漸進式超負荷理論和其他基本理論(特殊性及個體化等)應用於全面的力量及體能訓練之中,讓運動員能為比賽要求做好身體準備。
  3. 考量非賽季訓練的組/次數/距離量
  4. 發展運動員間歇有氧體能的能力,它可以讓球員承受更高跑動強度及變化,因而降低受傷風險。
  5. 教練應致力於讓球員接受如正式賽制的小型比賽訓練或線性跑步訓練,這些訓練能為運動員提升能力潛在性,讓球員能夠獲得高速及最大速度能力(建議每周執行至少一次)。
  6. 建立更高的長期訓練負荷量,讓運動員能夠在降低受傷風險同時能承受更高的跑動量。
  7. 在訓練過程中使用Srpe及GPS追蹤系統來進行運動監控。
  8. 避免每周訓練負荷當中出現大型峰值(增加10–15%或更多%)。

 

文章來源 : https://gametraka.zendesk.com/hc/en-us

Add Comment
運動表現科學角落 - 將科學化、數據化以及研究實證帶到運動賽場上,讓運動員不再只是盲練,從而降低傷害更提升表現。

聯絡我們

請在此輸入您的聯絡資訊
我們將會盡快與您聯繫

或是撥打免費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