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握力量(上) | Grip Strength

抓握力量(上) | Grip Strength

抓握力量(上) | Grip Strength

 

抓握力量

握力在體育訓練中也是備受討論的一個話題,也經常性地與運動表現提升連結在一起,因為可以很容易地與許多體育項目聯想在一起,如棒球、柔道、所有球拍運動或是健力比賽等。訓練課表甚至會花時間專門去訓練抓握力,但這真的是對於運動表現有著關鍵影響的因素之一?或是我們真的需要把握力當作必要的組成關鍵,因為如果不去訓練就會有明顯弱點出現?不過當這件事情只是所有人都在討論的話題,我們可能該仔細思考這真的就是具備真實性的嗎?下面將針對這些疑慮來進行討論。

 

有幾項因素會影響握力:年齡、性別、手掌大小和握距、姿勢及肩部、前臂和手腕的位置(Espana-Romero et al., 2010)。當我們添加握力計有效性及可靠性、用於測試的設置以及不同的約束條件時,就很容易看出握力測試充其量只是一個假設議題。我們可以從上面提到的Espana-Romero研究中看到,即使使用了相同的約束條件,但在三種不同的測力計下產生了不同結果。

 

研究起源

Roberts 等人(2011)指出,如他們研究內容的介紹部分所示“作為一項評估衡量,握力已被證明具有預測有效性,以及與跌倒有部分相關性(Sayer et al., 2006)、殘疾、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受損(Syddall et al., 2009)、住院時間延長(Kerr et al., 2006)以及死亡率增加(Gale et al. , 2007Cooper et al. , 2010)。對於在檢視健康時,這會是一個簡單且顯然明顯的工具。其他與健康相關的握力研究包括:LeWine, 2016;Pedão et al., 2014 年;Syddall et al., 2009 年;Cooper et al., 2010 年。而這些研究是來自於各層面人士—男性、女性、青少年、高中、大學和非精英。下面將進行部份關於菁英與職業運動員的研究引述。

 

握力測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在將握力作為表現評估之前,我們必須要先從握力測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開始:條件約束和設備。這兩者肯定比結果本身更加混亂。例如在Espana-Romero研究中,肘部位置和使用的測力計(正如前面所提到使用三種不同設備)在同一個研究中出現了相互矛盾的結果。研究人員使用TKK、Jamar和DynEx測力計來檢視,在12-16 歲男性和女性受試者當中肘部位置是如何影響握力的。先不討論其他詳細資訊,在研究中使用TKK在肘部彎曲至90度時,強度明顯地提高許多。此研究結果表示,在三個測力計中,TKK為“特定人群”提供了最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最有可能的因素會是TKK與其他兩款相比,可以調整以適合12-16 歲的手掌大小。

 

當受試者找來大學曲棍球選手以及未來可能的NHL運動員合作時,使用NHL選秀的握力測試分數來進行比較對於目標設立和設計訓練程序來說是具有意義的。NHL選秀使用Jamar測力計進行握力測試,在測試中,運動員將手臂抬高至頭頂位置,在手臂完全伸展下盡可能地擠壓測力計,然後再慢慢地將手臂放回身側。(Chiarlitti et al., 2017)。另一項研究(Su et al., 1994)顯示當肩部屈曲至180度頭頂位置且手臂完全伸展時,在四個位置(肩部屈曲0-90-180度,肘部屈曲 90度/0度肩部屈曲)當中有著最高的平均握力(使用Jamar測力計)。關鍵在於每個測力計在測量誤差、有效性和可靠方面都有其優點和侷限性。不同人群(年齡、性別、性別)不僅受到測力計影響,還受到條件約束影響。下列試與有效性、可靠性和條件約束相關的其他額外參考資料:Cardenas-Sanchez et al., 2016;Roberts et al., 2011;Yingling et al., 2017。

 

握力訓練與前臂訓練:它們不是同一件事

要知道做手腕彎舉是屬於前臂訓練,要有進行手掌的開合才會是握力訓練。當然我們仍舊可以僅進行重量訓練(如大多數研究所示)來得到訓練握力效果,且等長訓練是很重要的(捏及保持),但從解剖學和運動學角度來看,握力肌肉的屈伸是進行全面訓練握力的唯一方式。

 

想一下我們在那些其他領域只進行等長訓練?握力由每根手指的力量結合而成,主要來自於拇指。雖然前臂力量很重要,但如果握力不夠強,那麼前臂力量也永遠達不到想要的力量目標。如果本身運動專項需要透過握力來獲取更強的手臂力量,就必須對握力進行訓練,當中包括了手指力量、相等訓練時長的強度及訓練量。有趣的是,在工程和人體工程學上有一些針對手部的研究,就數據角度來看非常具有啟發性。Amis (1987)發表了一項對於運動表現至關重要的研究,研究內容是對直徑從31到116毫米(1.22到4.56吋)的最大等距援助抓取動作進行調查,並發現了能夠針對每根手指的三個指骨節及其對抓握力的貢獻程度,並發現”手指從食指到小指的平均貢獻分別為:30%、30%、22% 和 18%,這些比例在抓握直徑範圍內沒有顯著變化。”隨著圓柱體尺寸的增加抓握力隨之減小,我們從這裡很明確地說:手指訓練就等同於握力訓練。另一項研究針對於設計工具手杷尺寸來探究在5個不同尺寸圓柱體上的等距抓握力(Edgren et al., 2004)。優化握力在不同手掌大小內都展現了最小的輸出力,即便是在最小即最大的圓柱體上都顯示出最少輸出力,說明了手掌大小和手指力量能力的作用。

 

握力會讓我們在運動中表現更好嗎?

近期的一篇回顧恰好能夠回答這個問題:“對握力和運動表現的簡要回顧”(A brief review of handgrip strength and sport performance, Cronin et al., 2017;囊擴203篇參考文獻)。對測力計和條件限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進行了全面討論,這篇綜述涵蓋了運動範圍及握力和運動表現之間的關係。以下是引用和釋義的概括。

 

兩種抓握分類被認為是常見的或至少是兩者的變體:

精確抓握-用於抓握球形物體(例如,球)

強力抓握-用於抓握圓柱形物體(例如,球桿、棒球棒、羽網球拍、曲棍球棍和板球拍)。

本研究分了五類:

  • 球棍、球桿、球棒、球拍及球類運動
  • 水上運動
  • 攀岩和體操
  • 格鬥運動
  • 力量學科

 

更多詳細內容將於下篇分享

文章參考來源 : simplifaster.com

Add Comment
運動表現科學角落 - 將科學化、數據化以及研究實證帶到運動賽場上,讓運動員不再只是盲練,從而降低傷害更提升表現。

聯絡我們

請在此輸入您的聯絡資訊
我們將會盡快與您聯繫

或是撥打免費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