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完美步態頻率(上) | Build the Perfect Stride Cadence
建立完美步態頻率
定義跑步頻率(Running Cadence)的問題
假若我們現在找來在同一田徑隊的兩名指導教練詢問有關跑步頻率定義,會得到兩個相似但不完全一致的定義。每一個專業的短跑教練都會使用步頻(stride frequency/步伐的每秒速率)作為每個跑者的參考,中距離或長距離教練則可能是使用每分鐘步數(Steps per minute/SPM)。在比賽當中,配速或是速度通常就決定了我們是如何測定和標記步數或步幅的速率。這也是為Jack Daniels博士(著有:Daniels’ Running Formula, 3rd Edition,台灣翻譯為丹尼爾博士跑步方程式)多年來在跑步運動當中標榜的180 SPM,讓許多運動員感到困惑甚至受傷的因素。
圖2:此圖說明了步數或步幅頻率如何隨著運動員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請注意,左 (Y) 軸使用每秒步數,通常是衝刺/短距離教練使用,但耐力長跑運動員通常是使用每分鐘步數。因為臨床步態分析不會互換使用步態和跨步,因此本篇作者傾向於使用足部接觸(foot contacts)來減少混亂。(圖表改編自 Alex Hutchinson,Sweat Science)
雖然現在市面上充斥了各種不同的足部穿戴收集器,但可能會因為步頻調變的不佳應用,反而導致了傷害增加而非提升表現。因此了解該如何選定器材會是使用的首要條件。步伐會隨著比賽時間的長短而變,越短的賽程就會有越快的步伐,這進而增加了每秒/每分鐘的步數。而賽場外的訓練是一個考慮低於/高於比賽距離的不同距離速度及位移速度,也就是會有系列步頻。而在比賽和訓練中的配速便利性考量讓我們不得不將180 SPM拋開,進而使用較為粗略甚至看起來步準確的跑步概況。
以頻率來做為指導方針,相較於步數或步幅模式來看是較為粗略的方式,因為僅只是描述了特定時間內的腳步數量。在英文詞彙當中將頻率(cadence)定義為一系列聲響或單詞的節奏性流動。當我們提到步頻時,可以將定義當中的聲響或單詞替換為步幅,便可輕鬆地得出一個關於跑步表現定義,甚至是可以用在復健用途上。
短跑選手可能以最快速度達80毫秒(ms)的接觸時間,但這數字通常只出現在重大比賽之內。大多數短跑運動員在訓練時會是接近100毫秒。無論訓練的速度或類型為何,對於跑步節奏及增強式訓練來說,總是會有較長的觸地時間。會建議短跑教練使用最短或最小測量單位,來對於速度數據進行積極可視化及表達。可以將單圈比賽視為1/4英里或400公尺短跑。選擇更快的第一是因為這將會促進我們針對速度而非必要條件的概念。在後面討論中,重點將官住在以秒為單位的步伐頻率及分鐘步數,因為在某些運動中的體能訓練會持續超過1分鐘。
誰能夠步頻中受益?
幾乎是所有運動員都能夠從步頻當中受益。不過一些特定項目如短跑及需要大量跑動的團隊運動選手,更會需要解決跑步力學問題。步頻可以幫助運動員擺脫怠惰的腳著地且幫助他們以有利的觸地模式著陸。
另一項經常性被提出來討論的問題則是所謂的過度跨步(overstriding)問題,則有待商榷。過度跨步更準確地描述會是過度伸展或是前開幅過遠,然而有時更長的步幅可能會提升機械效率和運動表現。良好的步幅著地和推動身體的方式能夠更有效地透過地面傳遞力量而不會造成受傷風險。較慢的速度往往會產生過多的制動作用(braking action/煞車作用),因此任何減少失去步伐節奏的方式都能夠產生有利的變化。
圖3:跑得更快和跑得更安全在訓練方面有著相似概念,因為當運動表現下降時,有時也等同讓受傷風險增加
參考來源 : simplifaster.com
Add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