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害排除系列(一) : 重新定義傷害 | Troubleshooting injuries : Redefining Injury

傷害排除系列(一) : 重新定義傷害 | Troubleshooting injuries : Redefining Injury

運動傷害排除

 

傷害排除系列(一) : 重新定義傷害

 

傷害是在所有運動當中經常會發生的情況,也是運動員難以克服的障礙之一。對於競技力量運動員來說,得到照護的機會通常受到質量或數量上限制,這增加了處理傷病的難度。雖然缺乏照護並非只發生於健力運動員身上,但與其他運動如網球或高爾夫球相比,這些試圖舉起超越自身體重2到4倍重量的運動員想要找到一個了解狀況的專業健康專家會更加困難。

 

健康照護必須是一項相對平等的互相關係,在建立這種關係之前,健康專業人員必須要能了解運動員參與的運動或了解此項目的需求,並願意與運動員合作來達成其目標。綜觀上述條件就會明白為什麼健力運動員難以找到醫療保健領域配合,多數醫療保健行業者仍視力量訓練為不必要且為所有不良狀況的根源。當馬拉松跑者因為能夠完成10公里中長距離而受到讚賞時,想力圖精進的健力運動員卻被認為是對自身的自我傷害。

 

這也造成許多健力運動員養成自我處理或是尋找其他同好的建議,來處理自身運動傷害問題及修復。但對於任何運動員來說,最佳情況是讓合格的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及教練了解其運動需求,這不僅能夠確認受傷嚴重程度,且更重要的是能夠確認傷害原因。一但醫療保健人員確認原因,才能夠與運動員一同制訂後續復原計畫,並教育運動員讓其更好地了解自身身體,達到預防未來發生傷害的可能。

 

在開始進行傷害討論前,要了解這個目的是協助及提供運動員指導並培養觀念,讓他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如何解決傷害問題,而非進行自我診斷。此排錯過程目標是要幫助運動員建立對於受傷發生的基礎了解、確認受傷原因,並提供有關如何改變日常生活及訓練活動以達到傷害克服的基本原則。對於如何區分可解決的輕度傷害及應該尋求專業幫助的嚴重傷害進行討論。要知道長期磨損及運動不當造成生活及運動中的緒多傷害,如果能夠在受傷早期徵兆出現時解決這些致病因素,除了能解除警報外,還可以避免更進一步的損傷。

 

 

重新定義傷害

首先,要宣布的是好消息及壞消息,好消息是這些疼痛可能不是來自於訓練本身,壞消息是運動員自身仍然難咎其詞。在定義傷害時可能會區分為生理傷害或內在或外在對身體造成的傷害。更進一步地來看,任何只要對身體造成傷害的事情都可被定義為傷害。可以說我們每日進行的訓練都是在篩害身體,因此必須要考慮到傷害會是生活的一部分。一些傷害對於成長及表現是必要的,當我們進入健身房進行日常訓練時,可以說我們是故意在傷害身體。不過對身體造成傷害的程度、意圖及機制決定了我們將這種傷害視為消極還是積極。為了要加以區分這種傷害與傳統認知當中的傷害。接下來當我們提到傷害時是指涉在結構上損害了身體關節或組織並引發疼痛的”大損傷”。而”微損傷”則會被用來描述我們身體一直在承受的較小損傷及壓力。

 

在了解如何處理損傷之前,必須要對於受傷過程及是如何發生的有基本了解。唯有先接受這種概念才能讓問題更容易收到理解及處置。在基本層面上,當對組織施加的力隨時間推移和負重頻率超過組織對於損傷的耐受力時,傷害就會發生。在這當中可能涉及樹種不同的因素-力的大小、頻率及時間。

 

在傷害部分,我們會特別談論的就是直接施加在關節和軟組織上的力,並將其視為完成訓練所需的身體開銷,頻率則是指在身體上施加負荷的次數,時間指的是是加負荷的持續時間以及在負荷之間身體能夠休息的時間。看似簡單但卻是許多人無法理解為何會受傷的主要因素。我們如果能夠理解、應用及調整這些變量就會是能夠持續訓練或因傷缺陣的差異。

 

舉例來說,我們進行45公斤的機械腿前伸屈腿,會需要肌肉、結締組織和關節來完成這個訓練。在每一次的反覆當中,身體會產生力量來移動這些加諸在身上的重量。於此,當中會有一部分力量直接作用於身體之上,會導致肌肉、結締組織豪關節磨損及疲勞。如果組間有休息的話。就能夠進行2-3組。在訓練節素後最好是要休息一兩天,再對同一部位進行訓練。如果我們持續再進行幾組呢?身體可能某些部位會開始出現狀況,股四頭可能會抽筋或是髕腱可能出現疼痛。表示負重超過了參與動作軟組織的負荷限制,雖然單單進行一次45公斤伸展屈曲可能不會造成什麼狀況,但當我們在短時間進行過多次數而沒有進行足夠的恢復,那麼極有可能在感到疼痛的那個瞬間就是受傷了。雖然這看起來是誇張且不切實際的舉例,但其實套用在日常訓練來看,很多受傷就是同樣的因素造成的。

 

當我們為了即將到來的賽事進行週期訓練並且每周訓練4天,同時還需要上班工作,假若非坐辦公室者可能需要整日站8小時。然後在下班時進行訓練,等到訓練結束碰到床的時候可能已經晚上11點超過。但為了加強三項當中最弱的硬舉,還將原本訓練硬舉的日子增加了額外三個動作。某日,在訓練日當中感覺很好的情況下,或許會想要拋開原本既定的訓練計畫,改為測試自己當前的PR極限,於是在不那麼完美的動作內拉動了1RM重量,雖然下背感覺有點痠痛,但在沒有疼痛感的情況下還是完成了應該要跑的訓練菜單。

 

隔天下背感到痠痛但再過一天就感覺好多了,只是在動作時感覺身體似乎變得比較緩慢,感覺下背壓力又更多了點,試著將專注力放在全身後又感覺好了些。當訓練走到第三個正式組時,突然感覺背部卡住無法再進行下去了。原本應該是容易執行的日常訓練現在卻讓我們受到傷害。許多常見傷害其實都是在進行次最大負荷或執行了數以千次無疼痛感的動作突然出現的。但其實當中隱含了許多警告訊號及作用變數,我們需要學習何識別及找出這些訊號變數。

 

文章參考來源: www.elitefts.com

Add Comment
運動表現科學角落 - 將科學化、數據化以及研究實證帶到運動賽場上,讓運動員不再只是盲練,從而降低傷害更提升表現。

聯絡我們

請在此輸入您的聯絡資訊
我們將會盡快與您聯繫

或是撥打免費專線: